在6級樂理的考試範圍內,要求學生認出的旋律裝飾音分別為
1.經過音 (Passing note)
2.助音 (Auxiliary note)
3.倚音 (Appoggiatura)
4.轉音 (Changing notes)
5.先現音 (Note of Anticipation)
6.附屬音 (Subsidiary harmony notes)
以上除了附屬音(Subsidiary harmony notes)外, 都是非弦音(non-harmony note).
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
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
[和弦百科] Tonic Seventh Chord ( I maj7 7 )
組成音: I III V VII / (1,3,5,7) / do mi sol ti
組成方法: 在原有的主和弦(Tonic chord)加上 7th音。
用途 : 現代爵士樂, 傳統音樂內做voicing, appoggiatura或suspension.
Tonic Seventh Chord 通常寫做 maj7, 即C key >> Cmaj7 , Bb key >> Bbmaj7
佢的音色比主和弦更豐富,現代音樂如流行曲都經常會放這些chord,我們俗稱
jazz chord.
彈這個和弦不是必須彈哂所有和弦音(chord note)。
Written By Kermit Tam
[8級樂理] 和弦概覽
8級樂理包括所有diatonic和chromatic的和弦, 當然不等於學會了所有的和弦。
例如一些奇怪的和弦就不在範疇之內,多數的和弦都是常用和易於記認的。
其實, 大多數的和弦都在先前的樂理級別學會了,在8級的課程內要學的和弦如下:
Diatonic chords:
1. 9th chords
2. 11th chords
3. 13th chords
Chromatic chords:
1. borrowed chords
2. altered chords
3. secondary dominants
4. augmented 6th chords (Italian 6ths, French 6ths, German 6ths)
在8級樂理的考試中,考生除了要辨認出以上和弦外,還要熟知其用法。
Written By Kermit Tam
例如一些奇怪的和弦就不在範疇之內,多數的和弦都是常用和易於記認的。
其實, 大多數的和弦都在先前的樂理級別學會了,在8級的課程內要學的和弦如下:
Diatonic chords:
1. 9th chords
2. 11th chords
3. 13th chords
Chromatic chords:
1. borrowed chords
2. altered chords
3. secondary dominants
4. augmented 6th chords (Italian 6ths, French 6ths, German 6ths)
在8級樂理的考試中,考生除了要辨認出以上和弦外,還要熟知其用法。
Written By Kermit Tam
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
[樂理教學] Passing Note 經過音
如圖中所見,小節內的音符除被紅圈的音符(NOTE : D) 外,
都係TONIC CHORD( C major) 的CHORD NOTE (C , E , G)
D 係當中的非和聲旋律(non-harmony note),間單講即係唔係
CHORD入面的音,而佢而家放左係三度音中間。(前面係C,
後面係E, C - E係3度音) ---- 這就是經過音Passing Note!
以上只係Passing Note 的其中一個.........待續
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
[一級樂理] C Scale
C Scale 意思是以C為第一音(KEYNOTE)的音階,可以分為上行及下行音階
上行音階由低音至高音:
C D E F G A B C
下行音階由高音至低音:
C B A G F E D C
上行音階由低音至高音:
C D E F G A B C
下行音階由高音至低音:
C B A G F E D C
What is Fauxbourdon? 什麼是Fauxbourdon?
Fauxbourdon is one of the Renaissance music, with chord progression of first inversion.
Fauxbourdon係文藝復興時的音樂, 以第一轉位和弦作模進。
Fauxbourdon係文藝復興時的音樂, 以第一轉位和弦作模進。
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
[一級樂理] 五線譜
五線譜 -- 以線條來記錄音樂,把音符放在綫上或間上
加線
如果要記在五線以外的音時,就必須在五線的上下,加上一些臨時短線,稱為加線(Ledger lines)五線譜由來: [轉載WIKI]
在西方中世紀早期人們使用紐姆符(neumes)來記錄樂譜。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,只能通過符號表示音調高低,但不能準確表示音值的長短。當時只能通過這些助記符記錄音樂。9世紀到11世紀,許多樂譜大量使用更精確的音符間距,用紐姆符在頁面表示絕對音高,例如1000年義大利的Longobardian和Beneventan紐姆譜手稿,該譜是用類似現代音名字母與紐姆符結合方式,做成的簡短紐姆譜手稿。此外,許多早期樂譜手稿使用一條或多條平行線,表示特定的音高。
現代五線譜源自於12世紀左右的葛利果聖歌。在那個年代主要仍以文字結合符號來代表音高。然而有人卻在當時開始嘗試以線條來記錄葛利果聖歌。並且隨著時間從一開始只有一條線逐漸發展到四條線,並且只使用點代表音符。在當時因為樂器的調性與音域不同,樂譜用幾條線並沒有一個標準。
現存最早的羊皮紙樂譜是在1342年製造,含有4線3間。5線4間的樂譜則是義大利人Ugolino of Forlì製作的。從樂譜的義大利文pentagramma可看出樂譜是5條線。16世紀法國率先將他們的音樂整合成五線譜系統,並很快的在歐洲廣為流傳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